法律科技泛指透過科技應用在法律產業中,在早期,通常指的是開發軟體工具來協助律師等法律工作者優化工作流程。然而從2011開始,國際上有越來越多的新創公司透過科技來實現破壞式創新,法律科技同時也代表可能透過科技,根本性的改變法律服務的方式。
雖然根據「Legal Technology Today」指出法律產業中的客戶體驗已經有 50 年並沒有發生重大的改變,然而在各種通信服務的進展,法律工作者受到客戶越來越嚴峻的要求,例如用更低成本的方式,更快完成更複雜的工作,這種不可能的任務。
這樣的壓力迫使法律產業做出許多改變,包含使用日益成熟的人工智慧技術來滿足客戶的要求。這種轉變也反應在法律科技新創的發展上。在法律科技領域的投資金額和產品多樣性,近幾年都不斷攀升。
在台灣,法律科技一詞約在 2016 年引進,但其實相關服務更早就已經出現。從 2010 年的法易通到 2013 年的評律網等服務都是透過科技影響法律產業的方式。在現在,全球在法律科技的創新發展,並且正在逐漸改變法律產業以及法律從業人員的生態。
本文將從 Lawsnote 的視角提供 2020 年台灣法律科技領域的發展、國際趨勢以及產業需求的觀察報告。
台灣法律科技產業的現況
史丹佛大學法律資訊中心 Codex 蒐羅了1700多間來自世界各地的法律科技公司的資料,並根據各公司提供的服務歸納出九個分類:文件自動生成、律師媒合、線上紛爭解決、法律搜尋、電子發現、法律教育、法令遵循、法律分析以及業務管理。以下將依照 Codex 的分類,概述台灣法律科技的發展與近況。
(一) 文件自動生成
一般人在日常有許多低強度法律需求,這時尋求律師或專業工作者協助的費用往往過於高昂,因此許多透過標準化或自動化的低成本法律科技服務因應而生。這類型的服務通常利用預設的邏輯,產生特定形式的文件,或完成單純的程序。
台灣的1890線上書狀生成系統、萬狀通以及law4TW就提供了存證信函、支付命令以及各式契約樣板,使用者只要依照網站指示,填寫表單或與聊天機器人對話,輸入必要資訊後,就能完成需要的文件,為一般的法律需求節省時間與金錢。
(二) 律師媒合
對於許多有法律需求的人來說,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律師是個困難的事情。因此有許多協助找到律師的律師媒合平台因應而生,這類型的服務被歸類為 Marketplace。
台灣的 marketplace 平台可分為三種類別:
- 透過分析律師過去承辦案件,將律師的專業以圖表化呈現的律師專業資訊平台:找律師及評律網;
- 吸引民眾在網頁論壇提出法律問題,由律師免費提供答案的問答平台:法律圈及法律諮詢家;
- 在平台提供律師資訊,媒合有法律需求的民眾提供線上或電話的即時諮詢服務:法律010、法可夢、好律師及 580法律網。
比較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律師倫理規範第 12 條規定律師「不得以支付介紹人報酬來拓展業務」,由於過去律師公會全聯會將媒合平台視為「介紹人」,因此律師們並不被允許付費加入媒合平台。
2000 年成立的電話律師諮詢服務「法易通」曾與上百名律師合作,提供讓民眾直接以付費電話或網路即時諮詢法律問題,後因全聯會禁止律師加入平台,最終「法易通」與全聯會在纏訟多年後只能結束服務。
因此目前台灣的律師媒合平台尚未有合法且合理的商業模式。
(三) 線上紛爭解決
早在智慧型手機尚未普及之時,美國就曾試推行以網路平台解決 eBay 網路拍賣的消費糾紛。隨著網路發展改變人們消費方式,各國也紛紛成立類似平台來解決網路消費的糾紛。
由於線上消費糾紛具有損害金額不高及交易雙方距離遙遠的特性,因此透過低成本且不受距離限制的線上紛爭解決機制來處理這類型的案件,效率更符合需求。
台灣線上紛爭解決服務的發展則是從不同的需求場景而來,線上車禍和解方案 PAMO 利用 LINE 聊天機器人的平台,針對小型車禍推出線上和解及諮詢服務,使用者只要用 LINE 註冊付費加入會員後,依照頁面指示完成定位、拍照記錄以及選擇和解條件,再輸入對方的手機完成身份驗證,系統就會以簡訊方式通知對方和解內容,不用擔心對方事後反悔。
(四) 法律搜尋
專業法律工作者離不開大量案件、法規及行政命令的搜尋,以律師而言,約有三分之一的工作時間投入在法律搜尋上,因此法學搜尋系統是法律工作中的重要工具。
過去各國的法律搜尋服務由少數巨頭把持,例如:Westlaw、LexisNexis 以及台灣的法源。但隨著法律科技的進展,各國法律搜尋市場都正在改變,台灣也不例外。
過去幾年,許多法學資料庫如雨後春筍冒出,如:Lawsnote、Foreseer、Legal works、BigLaw 以及裁判家。相較於傳統的法律搜尋系統,上述服務除了資料查找外,同時也提供傳統資料庫沒有滿足使用者需求的功能。
例如裁判家精細的檢索條件、Foreseer 的判決整理筆記模式、Legal works 的雲端資料庫管理和 Lawsnote 的使用者體驗優化。
(五) 電子發現(eDiscovery)
證據揭示 (Discovery) 制度是英美訴訟中的特有程序,在過程中,律師需要從大量的資料中找出真正與本案相關的資料為訴訟中使用。由於 Discovery 程序在訴訟中耗費的時間與金錢成本極大,因此透過科技來降低成本的 eDiscovery 服務成為了 LegalTech 發展的領跑者。
台灣訴訟中並沒有 Discovery 程序,因此也沒有本土提供 eDiscovery 服務的公司,但來自日本的 Fronteo(原名UBIC)則早在 2011 年就進入台灣。Fronteo 透過人工智慧技術,能從巨量企業電子資料中快速識別出相關資料,大幅提升 Discovery 程序的準確度與速度,同時支援處理以中、日、韓文等亞洲語言的多位元組語言編寫文件,滿足在大多數 eDiscovery 服務以英文為主開發所欠缺的亞洲需求。
(六) 法律教育
科技正在改變教育的形式,這個改變也蔓延到了法律領域的教育,由於法律教育的兩個重點是國家考試和在職進修,因此法律科技應用在法律教育也以這兩種情境為主。
法律人主打便利的法條搜尋 APP 與法條筆記,主旨在協助法律系學生以及準備國考考生準備考試。由實體補習班起家的讀家雲端學院則透過實體教材搭配線上課程讓國考生可以遠距離準備考試。
在職進修部分,Lawsnote 預計在 2021 年 5 月推出的 Lawsnote 學院 APP,則是提供十分鐘律師進修聲音課程,幫助忙碌的律師利用破碎時間吸收新知,有效鞏固專業技能。
(七) 法令遵循
2018 年 5 月,號稱最嚴格的個人資料保護規範 GDPR 正式施行,法規監管已然成為世界主流的趨勢,導致所有企業的法遵成本都不斷增長。在各產業中,又以金融業受到的監管最為嚴格,台灣在 2016 年經歷了兆豐金因洗錢防制缺失遭美國重罰後,金管會對金融業的監管措施與懲處就愈發嚴格,金融業者持續被要求導入新的法令遵循與內控內稽制度加以因應。
然而不僅金融相關法令多如牛毛,業者自身的業務規則也繁雜龐大,導致金融業遵循法律的成本日漸高漲,開始尋求科技來讓法令遵循更有效率。因應市場的需求,台灣也開始透過法律科技來解決法令遵循的問題,因此在法律科技領域底下誕生了一個新的分支領域–監管科技 (RegTech) 或稱法遵科技。
目前台灣的法遵科技參與者,包含四大會計事務所,例如勤業的企業法令遵循系統以及 KPMG的金融機構法令遵循風險評估與法規資料庫,以及 Lawsnote 的 Lawsnote Compliance,目前皆已經實際應用於金融業中。
(八) 法律分析
法律分析是指將法律資料透過程式進行分析,進而應用在不同的場景,解決不同的問題,台灣目前的法律分析服務,依照所分析的法律資料可以分成三類:
- 判決分析:透過分析過往的判決書,來預測法院會尚未判決的事件做出什麼結果,例如 ELSA 離婚診療室以及 85010 離婚法律諮詢分析預判系統就是透過聊天機器人或表單回答問題,再經由AI將個案狀況比對過往判決,提供贍養費、訴訟勝率以及所需法律服務建議,85010 更是結合律師事務所提供更完善的法律服務。
- 契約分析:透過分析過去審閱過的契約,來自動完成契約的風險標記以及自動審閱,例如 Lawsnote Auto-Contract 是透過分析企業內的過去的契約修改紀錄,自動完成契約的風險評估。
- 裁罰分析:分析過去的裁罰資料,來判斷廣告或資訊是否會遭受裁罰,例如中銀律師事務所則與AI團隊合作開發 FAIR,判斷食品廣告用詞是否符合食藥署規定,對違規情形予以示警,並提供律師事務所後台管理系統可掌握所有辨識結果與客戶詢問清單,讓事務所能聯繫客戶提供後續服務。
(九) 業務管理
法律業務雖然類似專案,但一般專案管理系統的邏輯難以直接適用在法律工作中,因此隨著律師業務量增加時,對於法律業務管理系統的需求也隨之增強。
台灣目前專為法律事務所設計的管理系統有本土的創研國際、文易管、康瓏以及雖屬美商但在台設有分公司的 MatterRoom。讓事務所及律師能掌控客戶、案件、庭期、文件、個案帳務,甚至是報稅作業與利益衝突等資訊。
法律科技的產業和技術趨勢
AI律師跌落神壇
造成國際上法律科技開始野蠻生長的原因有許多,其中科技發展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而在眾多開創性的技術中,人工智慧中的深度學習帶來最衝擊的改變。2016 年,當 Alpha Go 在圍棋上戰勝南韓棋王李世乭的新聞一瞬間傳遍世界,人工智慧的聲勢到達新的頂點,當深度學習攻破了不可能窮盡運算的圍棋領域大門,一時間,關於 AI 將取代各行各業的言論甚囂塵上,其中也包含長久以來都是勞力密集的法律產業。
同年,美國出現了首位 AI 律師 Ross,在美國百大律師事務所 BakerHostetler 負責協助處理破產相關案件。中國也不遑多讓,隔年推出了法律聊天機器人法小淘,聲稱能以大數據解答用戶疑惑並為其推薦適任律師。狹帶龐大的資訊與遠超人類的高速運算,可以想像 AI 分析法律文件的速度與數量無疑勝過所有律師,因此關於 AI 律師、AI 法官即將取代人類的暢想也就不足為奇。
隨著時間過去,人們逐漸發現這些法律機器人經常給予牛頭不對馬嘴的答覆、所謂的AI律師也不過是企業推出博人眼球的口號,實際使用體驗過後就會發現,這些換個名稱的搜尋引擎,充其量只能勝任基礎而大量的重複性工作,距離追上律師仍然十分遙遠,人們關注的浪潮也搭配失望逐漸退去。
AI 在法律領域派不上用場,這個論述在 2020 年底,Ross 公司因不堪負荷與法律科技巨頭路透社 (Thomson Reuters) 對簿公堂的高昂訴訟費用,黯然停止營運後到達高峰。
然而這並不代表法律工作者仍舊能無視科技發展偏安一隅,竊喜人工智慧只是商業炒作的新名詞,也不代表終止運營的AI律師是否定AI在法律產業的應用可能。根據Lawsnote的觀察,AI 正以另一種形式悄悄的衝擊法律產業–認知自動化 (Robotic Cognitive Automation, RCA)。
另一種衝擊法律產業的場景:認知自動化
企業追求自動化的歷史非常悠久,從工業革命時代開始,企業就不斷在追求各種流程的自動化 (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 RPA) 來降低成本。這些自動化從生產線開始,延伸到企業內部包含人事、財務和銷售等等的各種流程。然而自動化過程中,一但涉及需要判斷,就必須依賴人工介入,無法實現完整的自動化,也因此,將自動化應用在高度仰賴人為判斷的專業服務業中尤其困難。
AI 的價值在於它能勝任簡易判斷的工作,因此,人工智慧開始大量應用於在認知自動化的場景中,讓機器學習人類判讀的模式,協助人類判讀繁雜的資料,人工智慧將自動化從單純的流程自動化,進一步延伸到認知自動化。最好的例子就是在 eDiscovery 中,律師事務所大量使用了人工智慧去判斷大量文件的分類,來降低人工分類的成本,這在傳統的流程自動化中是沒有辦法實現的。
在過去幾年,AI 一直被預期去完成某個角色的全部工作,例如 AI 律師、AI 法官等等,許多人認為 AI 是用來取代某個職位和職能。然而 AI 真正衝擊法律產業的並不是在於取代特定角色,而是透過認知自動化取代某個工作流程,讓企業可以更有效率的完成工作。
我們觀察到大部分的企業並非在追求 100% 的工作自動化,而是將目標放在優化員工的工作流程,儘可能將耗損員工熱情的低成就感工作由 AI 取而代之。為達成這個目的,多數企業正專注在增加員工與 AI 協作的能力,讓員工將固定模式的工作轉移給機器,以變專注處理需審議、決策的工作,甚至創造新的價值。
法律科技不會取代律師,但會增加律師的競爭力
也因此,我們觀察到許多企業紛紛成立數位轉型小組,如國泰金控的數位數據暨科技發展中心就積極網羅各種專業領域人才成為組織內帶動企業數位轉型的火車頭,帶動各個業務單位完成數位轉型。過去總被認為是企業內部成本單位的法務、法遵單位,也在這個浪潮中將 AI 應用在法律科技和法遵科技的發展。
從AI律師的經驗讓大家更清楚理解,AI 在法律科技的應用並非提供一步到位、全自動的解決方案,而是在細分的工作流程中針對單項任務予以優化。
以法律搜尋而言,「關聯度排序」能大幅節省律師搜尋資料的時間,但無法完全取代律師判斷何者為相關資料的工作。
文件自動生成除了能讓一般使用者完成簡單的法律文件,但卻無法取代法律工作者針對個案提供專業意見。
電子發現、法令遵循和法律分析都能透過AI的運算,幫助法律工作者在巨量資料中篩選出更精準的資料,但仍須倚賴法律工作者自身經驗與判斷才能完成全部的任務。
如同數位政委唐鳳將AI理解為輔助型智慧 (Assistive Inteligence),相較於人類, AI 的優勢是更快完成機械化的工作,讓人類從事更需要創意的工作。AI 是為了幫助人類更有效率的工作,而非完全取代工作崗位。
就 Lawsnote 的觀察,在可預見的未來 AI 並不會取代專業的法律工作者,事實上 AI 能完成的任務與專業律師差距仍然十分巨大,並且 AI 的發展方向也並非以「取代」為目標,而是投入在成為法律工作者的好拍檔。但可以預見的是專業的法律工作者搭配能精簡各項成本的法律科技服務,能提升工作效率、提供客戶更好的服務體驗、創造更大的市場與價值,且最終享有更好的生活品質,也因此,在未來,不會使用或拒絕使用法律科技服務的專業法律工作者可能會面臨到更強大的競爭。
法律科技的核心技術正在改變
法律科技雖然有許多的應用場景,但使用到的核心技術通常圍繞在文本探勘(Text Mining)、搜尋引擎(Search Engine)、知識圖譜(Knowledge Graph)以及自然語言處理(Nature Langue Process,NLP)。
前文雖然提到人工智慧和深度學習等概念,但實際上法律科技在人工智慧領域通常專注在自然語言處理以及語意分析,較常使用的模型為利用詞與文本生成的向量模型,例如 Word2Vec、Doc2Vec 和 LSTM 等(詳細可參考 Lawsnote 去年的「人工智慧在台灣法律領域的發展狀況2019觀察報告」)。在一個任務中經常交叉使用許多不同的模型來完成任務,也因此,在這些應用場景中「斷詞」(Segment) 的準確度會大幅度影響到模型的結果。
傳統斷詞最常見的為中國的開源斷詞演算法 Jeiba、Ansj 以及中研院開發的 CKIP,較少見的有 Standford Chinese Segmenter 以及北京大學的 pkuseg 等機率斷詞模型。在 2020 年第二屆法律科技黑客松,主辦單位提供了基於語言學的斷詞系統卓騰斷詞 Articut,帶來不錯的成果,目前 Articut 也有針對法律學門的專有名詞進行斷詞優化,對台灣法律科技發展影響巨大。
另一個重大的改變則是 2018 年 Google 提出的自然語言訓練模型 BERT (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s from Transformers),這個預訓練的模型在過去兩年間逐漸成為將人工智慧用於處理文字的主要技術。Lawsnote 在觀察台灣第一及第二屆法律科技黑客松提出的多項概念性的應用後,發現使用BERT的團隊比例從 2019 年的 5% 提高到 50%,並且 BERT 可以在不斷詞的情況下產出相當優秀的分析成果,解決了中文語意分析的許多問題,未來可能成為法律科技的主要技術。
法律科技的改變和衝擊
國際法律科技產業劇烈變動
從 2019 年開始,法律科技產業在北美和英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動,Covid-19 疫情的爆發更成為極有效的催化劑。首先是許多法律科技巨頭像是路透社、LexisNexis 開始整併許多法律科技新創,而過往在法律科技特定領域已經有不錯發展的新創公司,也慢慢從原本深植的領域伸出觸角向不同的領域擴張。
大量的整併和拓展讓上述史丹佛大學法律資訊中心 CodeX 對法律科技原有的九大分類已漸漸的不再合適,包含 Lawsnote 在內,現在許多法律科技新創已經沒有辦法適用 CodeX 的分類。這股浪潮中,競爭最激烈的領域就是契約管理解決方案,在 2019-2020 兩年間發生多筆大金額募資、併購和合作案,讓法律科技在契約領域尤其備受矚目。
另外在法律科技的整併與發展,除了新創公司外,Big Four 四大會計事務所也不落人後,透過設立法律科技孵化器,併購新創和自行開發等各種手段積極投入戰場。再加上部分國家政府大力的扶植與補助,讓法律科技這個原本乏人問津的名詞在過去兩年間躍升至主流。
巨頭整併
- 路透社併購 HighQ 和 CaseLines,推動法院數位轉型。
- LexisNexis 與 Knowable 合作,在其產品 Practical Guidance 中,推出了新的併購分析工具 Market Standards,一個具有搜索、分析功能的公開交易資料庫。
- 老牌法學搜尋公司 Fastcase 併購 Judicata、Casemaker,合併後超過 3/4 的美國律師成為他們的用戶。
- 兩間 eDiscovery 公司 Reveal、Brainspace,以 Reveal 作為存續公司合併。
百花齊放,傳統Codex的分類不再適用
- 日本最大的法律事務所「西村あさひ法律事務所(西村朝日)」投資了法律科技公司 Reynen Court ,成立法律科技產品的 App Store,協助這些產品拓展進日本及亞洲市場。
- Baker McKenzie 宣布和 AI 技術開發商 SparkBeyond 合作,成立一個全球創新部門 Reinvent,透過 AI 來預測客戶需求。
- 法學搜尋公司 Casetext 開發 Legal Brief 自動編寫工具 Compose 。
- 企業資料彙整管理公司 Smarsh、Onna 獲得2700萬美金的投資。
- Onna 推出法遵工具 Onna Compliance,協助企業遵循 GDPR、CCPA等隱私權規範,跨足法遵科技 (Regulation Technology,RegTech) 領域。
- 日本的律師媒合及法律諮詢平台 Bengo4.com 切入契約的電子簽章、流程管理服務。
- 英國前五大律師事務所 Linklaters 和高盛、摩根大通以及巴克萊共同投資 H4,開發契約磋商平台。
- 德國無代碼平台 Bryter 募資 1600 萬美金,讓沒有技術背景的法律工作者即可自行構建虛擬助理、聊天機器人和自動服務應用程式等工具。
契約分析成兵家必爭之地
疫情的催化下,契約生命週期管理 (Contract Lifecycle Management ,CLM) 相關的解決方案儼然成為法律科技最熱門的領域。契約從草擬、審閱、協商、簽署到管理與保存整個生命週期中,有很多科技可以協助優化、提高效率的環節。
除了原本就在契約分析領域經營的 LawGeex、Evisort,Linksquares 等公司外,很多過去專注於契約簽署或是流程管理的公司,也開始漸漸將觸角延伸至前階的審閱、協商,像是專注於電子簽章的公司 Docusign,於 2019 年收購 Seal Software 後,2020 年也發表新產品契約分析器 DocuSign Analyzer;企業流程開發公司 Onit 也併購 AI 公司 McCarthyFinch,開發審約自動化工具,從原本的流程自動化邁向了認知自動化,透過併購,整合契約解決方案的上下游供應商,建立起自己的生態系統。
Big 4 積極加入戰場
四大會計師事務所這兩年間積極的投入法律行業,陸續收購法律科技新創,一步步蠶食傳統律所的潛在客戶群。
其中,安永 EY 在近兩年大動作收購英國替代性法律服務供應商 (Alternative Legal Service Providers,ALSP) Riverview Law,及路透社旗下的法律管理服務公司 Pangea3。KPMG 也與契約分析管理公司SirionLabs 合作,踏入契約管理的領域。至於 PwC、Deloitte 這兩家,在2019年各自成立了法律科技孵化器。
四大的共同目標都是結合技術與顧問服務,針對中大型企業提供一站式、整合性的解決方案。
政府的支持與補助
讓我們把目光拉回至亞洲,相對於其他亞洲國家,新加坡對於法律科技的接受度本來就比較高,也發展的較為快速,當地的一些律師事務所也會直接與法律科技公司合作開發或測試相關的解決方案。在這之中政府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新加坡政府大力推廣法律科技,也推出許多法律科技相關的補助案。
鏡頭轉到香港,香港在疫情下於 2020 年設立了法律科技基金,除了建置線上紛爭解決 (ODR) 平台 eBRAM以外,也補助律所購置獲提升資訊系統,以及安排員工參加法律科技的培訓。
新加坡和香港作為法律科技轉型領頭羊,兩國政府機關均積極鼓勵法律科技轉型,一方面增加產業的需求,一方面也提供培訓計畫增加人才的供給,從上至下。這和我們觀察到台灣的法律科技需求是從企業端產生,供給端是從學術界帶頭的結構不太一樣,目前法律科技在政府和律所都並不是備受重視的領域。
法律科技對台灣的影響與展望
法律科技服務優勢,將成台灣律所挑戰
隨著北美、英國的法律科技蓬勃發展,大型律師事務所也陸續導入法律科技的解決方案,將部分重複性高且價值低的工作交由機器來做,提升法律服務的效率,同時降低成本,藉由法律科技的協助,律所可以以更低的成本,更有競爭力的價格對企業提供服務。
當跨國企業已經漸漸習慣於法律科技服務帶來的好處,可以預見未來台灣的律所在向這些大型企業提供服務時,跨國企業會期待獲得同樣服務品質與價格,這對於台灣的大型律所將會是一大挑戰。
微型律所競爭激烈,法律科技可望成突破口
除了大所以外,台灣多數律師事務所目前正走向微型化,獨立執業的律師受雇期間由 5-7 年縮短為 2-3 年,事務所的數量愈來愈多,但中型訴訟所數量減少,個人所數量激增,導致大多獨立執業的律師都是身兼多職,自然沒有心力投入事務所的經營與行銷,更不用說商業模式的創新了。
然而,在律師供給持續增加,訴訟市場的需求卻沒有隨之提升的狀況下,競爭只會愈來愈激烈。法律服務的同質性很高,當每位律師的行銷策略都是以高品質服務創造口碑時,如何在漸趨飽和的市場做出差異、創造競爭優勢,變成律師的當務之急,而法律科技或許就可以成為一個破口,利用科技提供更好的服務。
舉例來說,喆律法律事務所,透過 SEO 的技術提高對潛在客戶的觸及率,接著藉由簡單的離婚預測模組作為案件導流等,成功打造 85010 的家事訴訟品牌。短短的三年內,就從一個原本僅有 2-3 人的小型事務所,躍升為 50 人以上的中大型事務所。
企業端整合性人才 (Legal PM) 的重要性與缺乏
Lawsnote 在過去兩年時常擔任專案顧問,協助企業法律部門因應數位轉型導入人工智慧解決方案,這段期間內觀察到,許多企業在進行數位轉型時,法遵或法務部門與技術部門在協作上發生了許多困難,在法律人與科技人缺少共通語言的情況下,不但法律人對科技的想像難以聚焦,技術人員在理解法律人員的需求時也面臨不少挑戰,兩個領域缺少理解與溝通,造成企業在數位轉型時面臨巨大的挑戰。
為了要讓人工智慧成功的在企業法律部門落地,具有同時對法律以及技術有研究的 Legal PM 是核心要素。作為法律人以及技術人的溝通橋樑,Legal PM 必須具有兩個領域的知識背景,以及具有和兩個領域的人溝通的能力。
在英國,許多事務所在招募實習律師時,除了招募處理一般傳統律師業務的律師外,也會將部分律師培養成法律科技的產品經理,作為事務所內負責開發產品的角色。
目前台灣市場上一直都缺乏這種整合性的法律人才,而在法律人的養成過程中,也非常缺乏與技術人員協作的機會,為了解決這樣的困境,很多大型企業會針對非技術背景的法律人員進行教育訓練,以培養具有跨領域協作、溝通能力的法律人。
—
自 2016 年創辦以來,Lawsnote 持續以發展台灣法律科技為使命,並致力於透過科技節省法律人的時間。2020年,Lawsnote 提供的服務從法律搜尋引擎拓展到法令遵循、契約自動審閱、律師媒合平台以及法律教育領域,轉型為法律科技解決方案公司,並且正在為更多法律人節省更多時間。
我們認為,法律科技中的科技,不是指人工智慧或是深度學習這些硬邦邦的技術,而是開放性的思維、結合不同領域的想像力,以及探索未知可能性的勇氣。
我們也期待有更多法律人和科技人能一起加入法律科技的領域。
有興趣加入 Lawsnote?
可以參考我們的徵才頁面:
https://www.yourator.co/companies/lawsnote
這整理真的好完整! 很佩服Lawsnote對於市場競品或是其他任務服務的詳盡資料收集
感謝您的盛讚,如果對我們有興趣也歡迎加入我們喔